• <xmp id="au4aq">
  • <menu id="au4aq"><menu id="au4aq"></menu></menu>
  • <xmp id="au4aq">
  • 有沒有那么一道美食,你想吃卻再也吃不到了?
    2023-03-07 18:58:35


    有沒有那么一道美食,你想吃卻再也吃不到了?

    食物的味道總是與記憶密不可分。

    許多我們念念不忘的食物,雖談不上有多美味,但當與回憶羈絆在一起時,就變得閃閃發光,一直戳在心里。雖然好久沒吃到了,可能久到記不清它的名字,久到想不清是甜是辣,但每每想到,總會不經意地喚醒心底的某處柔軟。

    或許吃遍了川粵魯蘇浙閩湘徽八大系,嘗遍了中國、法國、土耳其菜,點遍了百度、美團、餓了么。但回想一下,你心里是否隱著這么一道忘不了但也吃不上的菜?它有什么故事?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搜索的是菜的味道,懷念的卻是人,是城,是時光,在懷念里,我們也咂摸出了些許人生想躲但難免的離合況味。

    有些人,有些東西,還來不及說再見,就再也不見了

    有些地方,光靠近就能讓人流口水,百度地圖導不到那兒,但我們抽抽鼻子,循著味兒,閉著眼就能摸上門去。每次還沒吃完,心里就已經在盤算著,哪天再來;可當你下一次攥著錢,空著肚子,如約來了,它卻先走了,給你留下一句,“早知道,那時候就多吃點了”。


    @水墨:上小學在學校旁邊一家杭州小籠包,做的極好,經常早餐就在這里解決了。然后眼看它從夫妻倆人到侄子外甥一起做,眼看它從一間小屋然后外搭一個又一個棚,眼看它從2.5元一籠慢慢漲到6元一籠,上了中學后還幾乎一兩個星期周末專門來回味一次,然后高一準備出國,就在出國前想再回味一下時,發現它被拆了,再也吃不到了。


    @Chen.又又:學校東門外面開了一家排骨飯店,一般我們宿舍都是用外賣點回宿舍吃,排骨和土豆燉的軟爛入味,主要是還有好多肉,配著送的小菜和白米飯一塊吃簡直不能再幸福,但是第二個學期回來的時候外賣平臺一直顯示店家打烊,出東門找也找不到了,后悔沒有多吃點,現在還一直懷念那個味道。

    @林奈:那位賣麥芽糖的老爺爺陪著我們長大,每次經過都忍不住要買一根吃。后來去上大學,半年才回家一趟。后來…再也沒見到老爺爺了,也再沒有吃過麥芽糖。


    有時候,比“找不到好吃的”讓人更喪的是聽人提起或自己說起“以前那有家很好吃的XXX”。

    @紫天:初中新校區門口附近的一家小面包店,只有一個窗口大小,里面黑洞洞的。只賣一種蜂蜜果醬包,半個拳頭大小,底刷了蜂蜜在鐵板上煎的酥脆,面軟得讓人吃驚,果醬格外溫潤。一開始天天路過沒在意,直到某天好奇嘗了一個,然后就愛上了,每天去買兩個。過了一個假期回來,那店關門了,隔壁的臭豆腐店也開始賣那種面包,但可惜,再也沒見到當初那種味道了。還有舊校區那邊走路一個站的麻辣燙店,店主是一對老夫婦,因為認識了所以每天都提前給我煮好豆腐。后來有一個學期關門,再后來開門時問老人,他們說是去旅游了。然而之后我去了外地上學,再回去看時已經完全關了。不知道兩位老人的身體時候還安好?

    遠離后,才更知道TA是窗前的白月光,也是胸口的朱砂痣

    也有時候,那些美食都還在原來的地方,卻輪到我們啟程、跋涉,在別處燃起灶火。

    @M:小時候特別喜歡一道春天才有的清炒苦筍,切成細條的白翠相間,顏色好看味道清爽苦口,每次都被我一個人解決掉大半盤。這種筍只在家那邊有,外出上學以后跟我媽提起好想念苦筍她說春天才有,寒暑假回家自然吃不上。結果我媽有次在春季買好冷凍在冰箱等我暑假回來吃,她說味道到底比新鮮的差很多但我全吃完了—因為真的太喜歡也真的太好吃!又是很多年沒有吃過,大概會成為記憶里關于春天最深刻的味道。

    每到立春,立夏,冬至,人們見面的招呼就從“吃了嗎?”自動切換成“你家那今天吃啥?”邊說邊打開度娘,搜一搜“金華咸湯圓”“潮汕甜丸”“銀川頭腦”……

    @桐宮玲:在我家那邊,一些節日和節氣到了,就要吃餃子,過年的時候,有很多說法,動不動就吃餃子。好不容易快開學了,在我家那邊有這樣的說法“出門餃子進門湯”開學了,意味出遠門,要吃餃子。一直在吃餃子,真的有點膩,還在朋友圈發動態“痛恨餃子。”現在在上學,很期待端午回家,吃我媽媽包的餃子和粽子。真的很好吃,無人能及。

    以前在家的時候,每天一日三餐地吃這些東西,并不覺得好吃到飛起,但外出上學、工作后,一段時間吃不上了,就讓人想的抓狂。吃不上,哪怕聞聞味兒也好,聞不到味兒,哪怕看看圖片也行。周圍雖然也能找到各種“正宗XXX菜”,但怎么吃都覺得不是那個味兒,因為坐著的地方不是家,也不是鄉。

    @夢雅:自從離開了故鄉的春天,再也吃不到香椿了。 我媽說我出了國像餓死鬼一樣,每天就知道找好館子,研究新菜。回國也天天琢磨去哪吃。大概是太思念家鄉的味道,遍尋不到吧。

    @靈均:有很多啊,比如自家腌的咸菜,撒上香油和芝麻,咸香的味道一下子就升騰起來,佐一晚白粥,是上學時每個還未清醒的早晨最好的鬧鐘。還有蒲公英揉的菜饅頭,蒲公英本身有一點苦味,但是經過處理再加上花生黃豆等等配件,這一點苦反而顯出好吃來。再有就是糊涂面條,把細細的面下進糊涂里,配上胡蘿卜、芹菜丁、花生米等等配件,一碗下去,冬天吃的渾身發暖精神百倍去上課,夏天吃的大汗淋漓沖個澡就帶走了一上午憋悶的感覺。還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可是我現在吃不到了,因為能做的人,不在了,我也離開家外出求學,很久沒有感受過家里的春天和秋天。

    @捻素歡心 T^T:13年前常常去一條巷子吃一個老奶奶的麻辣燙,離家很遠,但很好吃,是自己每次回家必吃的美食,后來不路過那了,7年前就讀的學校在巷子附近,每晚上課前就去吃麻辣燙當晚餐,依舊的新鮮很好吃,還聽到了很多關于奶奶的故事,一個帶著孩子的姐姐來吃麻辣燙說,她吃了這家店20多年,以前是她的媽媽帶著她,現在是她帶著女兒,但奶奶身體開始不好,也就沒有天天開攤,四年前念高中后就再也沒有吃過巷子的麻辣燙,現在離家千里,不知道還在不在。

    總有那么一段時光,想回但回不去

    還有的時候,我們想念的不是那個地方,也不是那個味道,而是想念那些咸鹽、甜糖、黑醬油里承載的時光。

    @Miss Er:真的難過,小時候同安城里的碗糕真是我童年的記憶。后來到了廈門島內也會一回同安就去吃。前年就突然不做了,感覺童年記憶里的城市味道就消失了。最近也越來越不喜歡回同安,感覺沒感覺。雖然夢想總是在變化,口味一直沒變,總會忘記童年的伙伴,胃卻沒有忘記童年的樂趣。

    @奔跑的蝸牛:一下就想到了……小時候常常去姥姥家。姥姥給我做米粉肉。高中的時候老屋要拆遷,媽媽把姥姥接過來住,姥姥還提起要給我做米粉肉。我想了好久才想起來,我已經快十年沒吃過米粉肉了,怎么都吃不出當年兄弟姐妹在老屋院子里玩累了大塊大塊搶肉吃的感覺了。

    更多時候,我們在意的是和誰一起吃……

    @王譽霖:在遇到他之前,幾乎沒怎么吃過學校食堂的香鍋,因為覺得油多吃了會胖。后來認識了他,有一次請他來我們學校吃飯,結果人家瘋狂的愛上了香鍋,而且明明自己學校有,卻每個星期都要來我的學校跟我吃。一開始還挺嫌棄,覺得他拖累了我的減肥計劃,而且有的時候自己都忙得沒時間吃飯,還得抽空來陪他。上個星期,他回挪威了,他走了以后想到的全是他的好,還有我們在一起有多快樂。大概再也不會吃學校的香鍋了吧,因為他不在了,而我也還有兩個月就要畢業了。

    @陽鑫康:其實最懷念的是炊事班煮的方便面,當兵第二年的時候,在青海打演習,因為是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峽谷里面,而且后勤保障不到位,三十那天沒有把菜和米運進來,炊事班班長就煮了一大鍋泡面,加鹵蛋,火腿,紅燒肉罐頭,牛肉罐頭,只要是還有的東西,全部都一鍋煮了,當全連的人湊在一起吃著泡面大雜混過年三十的那種感覺,其實也是挺幸福的,畢竟有那么一群人陪著,可惜去年退伍了,再也吃不到那種大鍋雜混煮的泡面了。

    @芳草無情更在:高中時候校內奶茶屋里的奶茶,那時一星期連上六天的課,周六下午才能回家,周天還得回來上晚自習,我就在周六中午要一杯奶茶打包,下午等一打鈴馬上沖向公交站牌,回家之后在不引起爸媽注意的情況下偷偷喝掉,畢竟爸媽不讓我喝“這些亂七八糟的”嘛……當然,之前回高中看過一次,門衛大爺沒讓我進校園,因為是“校外人員”……不知道奶茶屋還是不是在開著,我倒是從“校內學生”成為“校外人員”了呢。

    上課時,偷偷在嘴里塞一把跳跳糖,用胳膊肘捅捅同桌,“你要不要來點?”

    不管大考小考,甭管考的好差,考完先拐到校門口的小吃攤來上一串骨肉相連。

    @三十三石:高中時候,學校附近的一家沙縣,老板是一對年輕小夫妻。做的鹵味和拌面真的比其他家好吃上幾個檔次。每次考試考好了考差了都會和小伙伴過去約鹵味拌面加冰鎮綠豆湯,吃得捶足頓胸滿足不已。高考結束,奔走他鄉,也漸漸的忘了這家店。直到之后的一次偶然吃上了南京的沙縣真的真的真的很,不好吃,對之前那家沙縣的回憶瞬間勾了起來。于是假期返鄉,約伙擼沙縣,發現小老板的孩子也已經滿地跑了,也發現自己已經工作飄蕩了兩個年頭了,連回家也越來越少了。 當真感慨萬千:時光荏苒不明理,匆匆匆匆倏地沉淀下來。就這么在角落里,靜悄悄懶得翻騰,而真當自己一不小心攪動起來,渾身流水般得濺一身時間泥濘,卻也回不到從前了。

    @Wynne:小學時學校附近的小吃攤,那時很奢侈地花五毛錢買一串鹵藕。阿姨坐在小板凳上,面前一個圓柱形小煤爐,爐上一個圓形厚鐵板鍋,旁邊又是一個小爐上,小火煨著一口大砂鹵鍋里,裝滿串好的藕片、海帶、豆腐干等等。一串鹵藕拿出來,放在鐵板鍋上,舀一勺秘制醬料,鏟子壓一壓,加熱讓藕再入味,最后撒上芝麻香蔥。在旁邊聞著等的空隙不斷咽口水,那是我兒時記憶里的美味。

    @檻外舊友:小學時校門口的擔擔面和牛肉酸菜米線。初中時每周四早上和同伴一起吃的熱米皮。高中時航空餐廳的丸子湯和食堂二樓的煎餅果子。大學時狗洞的顧姐螺螄粉和高山土豆。時光帶走了這些美食,也帶走了我們的青春。

    最極致的味道是家

    當然,最最最想念的還是質樸簡單但天下第一好的家常菜:媽媽的蛋炒飯,爸爸的燉雞翅,爺爺的手搟面,奶奶的小餛飩,外公的粉蒸肉,外婆的燒茄子……放在一桌,便是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滿漢全席。

    @na算什么:是媽媽做的腌菜雞蛋飯。再也吃不到了。已經離開我們14年了。我也從稚嫩的女孩成了孩子的媽媽,我做的腌菜蛋炒飯永遠都做不出我媽的那種味道。

    @莫:外婆做的湯圓,山里自種的糯玉米,用清水浸泡一周,期間每三天換一次水。一周后用家里的石磨磨成細膩的乳液,再瀝干,煮出來的湯圓又嫩又香,每次都能吃下三大碗。可惜外婆年事已高,沒辦法再自己種玉米,也沒辦法做湯圓了。歲月流逝,我在長大,她在變老,那香香甜甜的湯圓也只能留在記憶里。

    @舊事甚歉:記憶中我外婆做的鍋巴飯,有獨特的鄉下竹林和山泉的味道,還有特有的大鐵鍋的黑色鍋底粉末的味道。可是啊,從我外公外婆去世之后,老屋也不在了,菜園也被鄰居占了一半,竹林也被砍得七零八落了。這道我記憶中的鍋巴飯,永遠只能存在于記憶中了。

    只是有時候,無奈于聚散離合,那些美好的味道,只能存在記憶里,偶爾小心地掏出來給自己暖一暖。

    @江湖散人:外婆煮的甜米酒燉雞。爸爸媽媽為了躲計劃生育,就把我給外婆帶。外婆住農村,家里都養著雞,雞蛋或者雞肉給小孩子們改善改善伙食。外公在世時愛吃自家釀的甜米酒,釀了甜米酒就用來燉雞。自家養的結實的公雞,新釀的甜米酒,碼在大盆子里,擱在柴灶上咕嘟咕嘟地燉一下午,整個人好像都要被那股子甜香薰暈了。外婆心疼我,偷偷地先撕點雞胸肉給我吃,嘴巴里甜味,鮮味,脂肪的味道,還有甜酒加熱后的那種微微的酒香,一下子就轟炸開了,整個人驚魂失措。讀高中時,跟媽媽提過,想吃甜米酒燉雞,吃到嘴里的,都失了點東西,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個味道。外婆老了,外公過世了,孩子們都大了走了,再也沒有人需要外婆養幾只雞等著下蛋來改善伙食,也沒有人催著外婆讓她釀甜酒。

    @錦溪:爺爺做的手搟面,筋道好口感好,碰上爺爺心情好就會和奶奶合力做碗面,爺爺揉面搟面,奶奶煮面,如今爺爺走了,奶奶老了,面的味道也消失了。

    @Joanna:姥姥包粽子的手藝特別好,粽子個兒特別大,能放一個大紅棗和三個小棗。而且姥姥平時沒事就包一堆粽子凍起來,啥時候想吃都有,可以說是一年四季不愁沒粽子吃。 后來就沒有姥姥包的大粽子了。 再后來我也吃到了各種各樣的粽子,不過我一直覺得,一個大棗三個小棗的粽子是最好吃的粽子。

    小時候,一到飯點,我們總是追在他們屁股后面問“今天吃什么?”

    長大后,他們總是掛來電話問我們“下班想吃什么?這次回來想吃點啥?”

    @青玉妹妹:爸爸做的燉雞翅。記得小時候做上一鍋,香味四溢時總會叫我過來嘗一嘗熟沒熟,于是在嘗過一塊之后便忍不住一個又一個趁其不意偷吃起來。盡管放多了醬油的燉雞翅顏色一點也不好看,鍋里也沒有其它的燉時蔬,他走了以后,我再也沒有嘗到過那個味道了。諸如此類的西紅柿炒雞蛋、粉皮靠肉、清蒸魚,我再也沒有吃到過那么好吃的菜了。

    @Rita-katze:還有小時候特別愛吃奶奶燒的紅燒肉,焦糖的色澤裹著微微的甜味,每次都能吃一大碗飯,后來奶奶腦溢血,以前什么都不記得了,我和爸爸說想吃紅燒肉,但總是沒有當年奶奶做出來的那種味道,估計這種滋味也只能一直存放在記憶中了。

    @落晴風:沒有什么美食戀戀不忘,奶奶熬的粥卻是至今喝過的味道最好的粥。十多年過去了,其實粥的味道我已經忘了,甚至奶奶的聲音在記憶深處也逐漸模糊不清,想奶奶了卻只能半夜在被窩里偷偷流著眼淚把眼睛哭腫。

    學校門口的煎餅攤還是同一個老板,只是多了點皺紋,但嘗一口煎餅,發現變了的不僅僅是價格。

    在饑腸轆轆的深夜曾吃過的一碗面,價格沒變,但只消咂口湯,就知道少的不僅僅是一味料。

    用省下的飯錢買過的戒指糖,料越來越足,但舔一口,會驚訝自己竟覺得它甜得有點膩。

    再也吃不到的美食,有些是因為它不在了,而有些是因為當時的我們不在了。隨著年齡、經歷、心境的變化,曾經鐘情于跳跳糖的我們,今天或許已戒了甜;今天熱衷于肥宅快樂水的我們,若干年后或許偏愛的是枸杞紅棗茶,曾經美好的味道也就成了再也吃不上的記憶。

    五味緣小郡肝串串,也是我記憶里的味道!


    合作動態

    红烧茄子的做法视频